学会动态

地址:天河区龙口科技大厦7楼
邮箱:ecolsgz@163.com

转发:科学出版社2023年度“期刊优秀编辑”和“最美期刊封面”获奖名单公布

来源:本站添加时间:2023/4/26 点击:0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和期刊集群化建设,展现科学出版社期刊品牌和形象,科学出版社特别策划开展了2023年度科学出版社“最美期刊封面”和“优秀期刊编辑”的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于4月初启动,共收到期刊封面89件,期刊优秀编辑申报材料123件;经初评和终评,最终14种期刊当选“2023年度科学出版社最美期刊封面”,27位编辑当选“2023年度科学出版社期刊优秀编辑”。颁奖仪式于4月26日在绍兴咸亨酒店隆重举行。

评选过程
 “2023年度科学出版社最美期刊封面”在4月16-20日网络投票期间,共有3.5万人参与投票,收到投票12.7万。得票排名前30的期刊封面进入终评。在终审环节,科学出版社集群化建设专家委员会15位专家从封面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封面成果创新性三方面,对候选期刊封面进行了不计名投票,得票超过半数以上的期刊封面入围。
 “2023年度科学出版社期刊优秀编辑”评选分初评和终评两个环节。从申请人资质、工作业绩、获奖情况、承担课题、发表论著和代表性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初评,遴选出45名期刊优秀编辑候选人进入终评。在终审环节,科学出版社集群化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候选人进行了讨论和不计名投票。
荣获2023年度“科学出版社期刊最美封面”期刊(按刊名音序排序):

《地球科学进展》《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地质力学学报》《仿生工程学报(英文)》《寒旱区科学(英)》《核技术》《环境工程学报》《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微生物学通报》《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盐湖研究》《遥感学报》《应用天然产物(英)》《中国科学院院刊》



01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进展》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联合主办的专门评述、报道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自创刊以来,紧密围绕办刊宗旨,以起点高、数据新、信息量大、报道时差短、学科覆盖面广和具有权威性等为追求目标;以学科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应用为支撑,精细化管理为保障。近年来,《地球科学进展》从优质稿件内容建设、传播服务能力建设、学术影响力建设、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和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强化与改进,促进刊物快速稳步发展,刊物获得了广泛肯定和认可。
封面介绍:
以太空俯瞰地球为主题,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获悉本刊的报道方向;色调上以深邃的黑色来标示浩瀚的宇宙,以蓝色为主题来标示宇航员眼中的地球,给读者以视觉冲击,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又激发读者阅读欲望。封面背景为浩瀚的宇宙,茫茫宇宙,繁星璀璨,宇航员站在空间站遥望地球,从碧蓝海洋到赤黄陆地,从翻滚白浪到绿洲点点,高山大河构成无比壮丽的图案,在感受这个星球广袤的美丽的同时,激发人类想要了解她、保护她。要研究地球这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时,须通过大跨度的学科交叉,构建地球系统的演变框架,理解当前发生的过程和机制,预测未来的变化,从而规范、控制和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这个封面寓意着地球科学研究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为指导,促进多学科融合,也正体现了《地球科学进展》的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02

《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PP) 是为了适应我国地球物理和行星科学研究国际地位快速提升而创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办单位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主编是潘永信院士;2017年11月创刊, 双月刊。作为中国第一份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版期刊,EPP不仅致力于全面展示国内外传统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还密切追踪报道各种类地行星、卫星以及系外行星的成分组成和演化规律的前瞻性研究内容。刊登论文研究内容涵盖行星科学、空间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和大气物理,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创新性科研成果。EPP目前已经被ESCI、CSCD、Scopus和DOAJ等数据库收录。

封面介绍:
“澳科一号卫星”是一个新的低轨道卫星,计划在2023年5月发射。它的主要任务是在450千米高度、以大约41°倾角观察和监测南大西洋异常区区域。它包含A和B两颗卫星:卫星 A 配备了一个绝对标量磁强计和两个矢量场磁强计,将提供高质量的磁测量数据,由于倾角较低,可以在近赤道地区获得高分辨率的地球磁场东西梯度;B卫星主要用于高能粒子和太阳 X 射线在 SAA 区域的探测,其目的是监测太阳活动的变化和来自地球辐射带的高能粒子的行为。EPP在2023年第1期出版了“澳科一号卫星”专辑,共发表19篇论文,内容包括卫星任务科学团队与工程研制团队围绕任务的核心科学目标所做出的重要科学及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该期封面采用了A、B两颗卫星环绕地球轨道飞行的模拟图像,精美漂亮,形象、直观展示了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这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03

地质力学学报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地质力学学报》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95年,其前身是1959年李四光创办的《地质力学丛刊》,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

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WJCI来源期刊,被Scopus、DOAJ、Georef、JST、EBSCO、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平台收录。

封面介绍:
《地质力学学报》的封面以李四光先生亲笔题“地质力学”字样为主要设计元素,红底白字,简洁大气,有极高的图形辨识度和视觉冲击力,与学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的办刊宗旨一脉相承。封面的底纹为地层褶皱,纹理自然清新,既体现了我刊地质研究的方向,又极具形式美感。封面左侧的醒目位置,是我们从每期文章中精挑细选出的优秀论文题目,作为封面文章向读者展示,突出了学报的学科主线和学术氛围。


04

《仿生工程学报(英文)》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仿生工程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吉林大学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国内由著名的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国际由最负盛名的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以工程仿生学科为特色的国际性英文学术期刊,是国际仿生工程领域唯一的学术类英文专业期刊。《仿生工程学报》于2004年创刊,2007年被SCI和EI收录,2021年影响因子为2.995,JCR分区中在工程综合类位于Q2区。
封面介绍:
结合海洋中软体动物特殊生理结构特性,作者提出了一种由均一软体模块组装的软体机器人系统,软体模块既可以通过形变夹持物体,又可以通过节律驱动为机器人提供运动能力。因选择海洋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在本封面设计中采用大海的深蓝色为基调,以章鱼,水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为主要元素,将章鱼手臂的巧妙生物构造具象化为模块化机器人的连接、重组过程,生动地贴合了论文的灵感来源、仿生原理、以及模块化的创意构思,吸引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另,封面中还以简略的流程图呈现了模块化机器人可重构,可替换,一机多用的特点,章鱼柔软的触手完美嵌入在实验图片中,使读者自然对仿生原理与机器人实体产生联想,同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通过图形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产生共鸣。

自然界中存在一类特殊的软体动物,如章鱼,水母,蛇类等。这些软体动物的特点是躯体的各部分没有严格的功能划分,而是根据生存需求去调整自身的运动方式。以章鱼为例,其触手既可以用于捕获猎物,又可以协助自身进行移动。本文利用新型软体模块,模拟了章鱼,水母等海洋生物的身体结构特征,呈现出了海洋生物的独特性,使得该机器人具有身体延伸拓展、断臂再生等无限可能。封面中创新性地将章鱼的触手制作为多个节段,巧妙地展现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



05

《寒旱区科学(英)》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RCAR


《寒旱区科学(英)》是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学出版社及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双月出版,主编赖远明院士,期刊以全球视野关注地球上两个极端环境区域(寒区和旱区)的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为改善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开发极端环境资源提供知识交流平台,集寒区和旱区研究之所长,集中体现典型自然区域的成套科学技术成果。目前,期刊已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SCOPUS,CAB Abstracts, UPD, JST China,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CSPD, CAJD等国内外核心数据库收录。2019年《寒旱区科学(英)》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2021年荣获首届西牛奖“十佳优秀英文期刊”。
封面介绍:
封面以极端环境的代表元素为主视觉元素,包括冰川、冻土、沙漠、干旱区生态和高原大气等。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重要特征要素;冻土是寒区工程建设、管理和工程病害预警、防治的重要研究区域;沙漠是极端干旱环境的特征要素,黄色的干旱区荒漠景观、破碎风化的砾石、超旱生的灌木,展现出干旱区典型自然风貌。这些元素的集中展现,突显了期刊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在封面设计中,我们还强调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相互融合。期刊研究的科学性决定了封面的元素必须具备科学准确性,需要符合真实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注重思想性的表达,力求将科研成果与区域建设紧密关联,推动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转化。同时,封面设计中突出了艺术性的表达,通过字体冷暖色对比、对称式构图等,打造美观、高质的封面形象,为读者提供直观了解极端环境的媒介窗口。


06

核技术
Nuclear Techniques


《核技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核学会主办。创刊于1978年,月刊,旨在展示最新的核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和国内外最新核科技成果,及时反映我国核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学术水平。1988年被确定为中国核学会中文会刊。本刊的主要学术方向为: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加速器技术、射线技术及应用,核化学、放射化学、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核电子学与仪器,核物理、交叉学科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等。

封面介绍:

封面设计阐述:银河科幻风格展现重离子对撞实验,探索QCD相图结构与相变临界点的创新价值。在本次封面设计中,我们以银河科幻为创意灵感来源,将现实中的重离子对撞实验与浩瀚星空相结合,以此展示研究QCD相图结构和寻找QCD相变临界点的过程。设计主题以一对重离子对撞后产生的大量粒子为核心,表现其在揭示QCD相图结构和相变临界点方面的重要性。

1)设计思路:在色彩搭配上,我们采用了银河科幻常用的星空蓝、白和炫目黄等色彩,以表现宇宙的壮丽与神秘。设计中运用了动态效果,展现重离子对撞产生的粒子喷射和传播过程,强调其在揭示QCD相图结构和相变临界点的关键作用。我们将粒子效果与银河星空相结合,形成一个视觉冲击力强烈且具有科学内涵的画面,使观者对QCD相图结构及相变临界点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对撞粒子的视觉表现,传递出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突破极限的精神。

2)创意:我们的创意来源于银河科幻风格,通过将重离子对撞实验与星空背景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世界。在设计中,我们将现实中的科学实验与宇宙浩瀚相融合,传达出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

3)成果创新价值:这一封面设计成功地将重离子对撞实验与银河科幻风格相结合,突显了QCD相图结构和相变临界点研究的创新价值。通过富有创意的视觉效果,我们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同时,封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寓意,有助于提升相关领域的知名度,促进科学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关注与支持。



07

环境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工程类学术期刊(月刊),为国内环境工程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立足环境工程领域学术创新,面向污染治理行业,推动环境工程领域学术交流及前沿技术产业化。《环境工程学报》及其前身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和引文数据库收录,如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Scopus全学科引文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本刊荣获中国知网(CNKI)2014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2015年度“期刊出版质量优秀奖”,并入选中国期刊协会“2020精品期刊展”。

封面介绍:

封面概述:本文概述了远C波段紫外线(远UV-C)消毒的原理及应用前景,亮点为目前尚未发现远UV-C辐照(消毒所需剂量)对人体的伤害,表明其具备人机共存原位消毒的潜力。杂志封面意在展现远UV-C光源(KrCl准分子灯)在人类生活空间(如室内空间)原位消毒,阻断人与人交叉感染的应用场景,以解决目前高传染性疫情防控的重要瓶颈问题。同时封面右侧展示了相对于传统UV-C,远UV-C不会对眼睛与皮肤造成伤害,实现原位消毒的关键机制,即远UV-C光子能量更高,会被表层分子(如皮肤角质层、眼角膜上皮层)强烈吸收,使其难以辐照到内部组织。而表层在远UV-C辐照下虽然受到一定损伤,但其本身新陈代谢过程会定期自我脱落,由底层细胞分化补充,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封面意义:高传染性疫情将在未来频繁威胁人类,而有效的防控技术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手段。本封面将通过最为形象的方式,展示新兴的远UV-C技术的主要特征,启发不同领域读者结合该领域的瓶颈问题或特有技术,提出新兴、绿色、高效的病原微生物消毒方法和疫情防控技术,保障人民健康。



08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以下简称“本刊”)创刊于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现为月刊,是燃料化学和能源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学术类刊物。主要刊载氢能、燃料电池及煤炭、石油、油页岩、天然气、生物质等的热加工过程及其测量技术、催化合成转化、化工过程及工艺的理论基础、化学品的深加工及产物分析、污染物的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等研究领域。本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Scopus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收录。曾荣获全国“百强报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称号。
封面介绍:

封面论文采用水热还原法制备出具有金属Ni和K2MoO4紧密接触的合成低碳醇用K-Ni-Mo基催化剂,在封面的设计上更加着重突出了K与(Ni+Mo)的比例优化,从而创制出具有最佳催化性能的K-Ni-Mo基催化剂。在合成气制低碳醇反应中,存在着互为竞争关系的产物即烃和低碳醇,由此本封面的设计思路是想表达天平两端分别代表两种产物,随着K与(Ni+Mo)比值的增大,低碳醇的选择性明显增加。即随着绿剪头的方向由小矮人指出“箭中靶心”的BEST含量。这种表达方式使读者对文章思想了然于胸。

本封面形象地采用波光粼粼的水波来代表液体的低碳醇。为了体现出水的别具一格,让画面更具有表达力,在此将水的颜色做成了青色与白色的融合,体现出一个立体感极强的水波感造型。同时采用忽明忽暗的飘逸云朵来形象地比拟气态烃类。传统Mo基催化剂在高于350 ℃、8 MPa的苛刻条件才有较高CO加氢活性,本封面结合水的造型巧妙地融进了一团温柔的火,抽象地表达出K-Ni-Mo基催化剂在240 ℃、5 MPa温和条件下即可达到高CO加氢活性。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在进行K与(Ni+Mo)比例优化的同时,来进行适当的倾斜,展现出一位小矮人指向最佳的标志,更加生动并直观地表达出封面文章的中心是为了K与(Ni+Mo)的比例优化,进而制备出最优的合成低碳醇催化剂。



09

《微生物学通报
Microbiology China


《微生物学通报》1974年创刊,月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以微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及高新技术创新、应用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刊登内容涉及工业、环境、农业、食品、兽医、药物、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工程与药物、技术成果产业化研究,以及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等诸多领域。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曾获国家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并在新闻出版署设立的“中国期刊方阵”中被列为“双效”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统计,本刊从2012年至今以国内“微生物、病毒学类期刊”综合评价总分第一名蝉联“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荣誉,并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封面介绍:
近年来,各种病毒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微生物学通报》2023年封面上的病毒图片提示人们要重视病毒并严密防范。底色用绿色是要带给人们希望,昭示着病毒终将被人类战胜。


10

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英文版)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为第一主办单位,科学出版社为第二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期刊创办于2010年,是亚洲地区影响因子最高的SCI两栖爬行动物学专刊。期刊荣获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2015“中国最美期刊”奖。期刊的办刊宗旨为:介绍国内外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人员提供科学数据、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搭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发展,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封面介绍:

期刊封面的制作包括2部分:封面动物绘画和封面背景设计。封面的动物是由期刊主编每期选定不同的特色物种,由专业插画师进行CG绘画,插画师具有丰富的动物图鉴绘画经验,且熟练掌握CG绘图的专业软件,既保障了动物绘图的科学性又兼顾了封面设计的艺术性。而封面的背景设计是由专业的期刊封面设计公司根据封面动物绘图,结合该物种的实际栖息环境进行设计的,力求让动物绘图能自然的合成融入期刊封面背景,为读者直观展示封面动物的自然生存状态。本次提供的封面作品为期刊创刊10周年的纪念版,封面动物为高冠变色龙,是树栖日行性变色龙,因头上高耸的肉冠而得名,是分布于亚洲和非洲,适应的温度范围很大,也是最容易繁殖的变色龙品种。封面展现了高冠变色龙的生物和生态特征,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出版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11

《盐湖研究》
Journal of Salt Lake Research


《盐湖研究》正式创刊于 1992 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球盐湖资源、环境研究的学术类自然科学期刊。《盐湖研究》旨在搭建盐湖资源、环境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服务于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战略任务,推动盐湖科技工作的进步,促进盐湖科技事业的繁荣。现被《化学文摘》CA (美)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科院)、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中信所)收录,同时入选WJCI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1)来源期刊和中国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3区。2022年获得青海省新闻出版局“青版特色期刊”和西部期刊联盟的“优秀中文科技期刊”。
封面介绍:

设计思路:图中主体为聚乙烯醇相对含量为4%的改性聚酰胺复合膜,上方是卤水溶液,含有镁离子与锂离子,锂离子渗透下去,镁离子截留。

创意:图片主体是三维绘制的膜结构,代表聚乙烯醇相对含量为4%的改性聚酰胺复合膜,画面主体颜色为蓝色,深邃柔和。膜的精细结构放大展示,并处理成半透明,不与画面整体色调违和。考虑到是盐湖提锂专刊,画面背景特意加上了水环境。一束光从上方照射下来,在卤水溶液翻滚的水花中,镁离子(紫色球)锂离子(红色球)纷纷下落,经过膜结构,锂离子渗透下去,镁离子截留。整个画面布局自然灵动,从视觉上创造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美感。

成果创新价值:聚乙烯醇参与界面聚合反应,纳滤膜功能层O/N比增加,聚乙烯醇分子链间氢键作用降低纳滤膜表面粗糙度。羟基官能团的引入有效改善纳滤膜材料亲水效果,聚乙烯醇分子间较强的氢键作用抑制界面聚合反应,膜面羧基密度增加。聚乙烯醇改性纳滤膜截留效果优异,纳滤膜对镁离子的截留率高于95%,锂离子截留率低于-44%,不可逆通量衰减指数低于15%。聚乙烯醇改性纳滤膜材料具有较好的镁锂分离选择效果及抗污染能力,为用于盐湖卤水镁锂分离国产化纳滤膜材料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12

遥感学报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遥感学报》自1986年创刊以来,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中国遥感科学自主创新为己任,刊登大量空天信息领域重要研究成果和重大项目研究进展,是中国空天信息领域旗帜期刊。学报高度重视期刊品牌设计,运用多元化的融媒体技术,不断拓展遥感科学成果报道的深度、广度,充分展示遥感学科的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增强学术成果的可视化,极好地提升了期刊受众对遥感科学技术的认知、关注与喜爱,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宣传推广与传播。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版),《遥感学报》影响因子升至3.074,位居测绘类期刊第1名。学报连续10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多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及“中国精品学术期刊”。
封面介绍:

《遥感学报》封面设计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最新遥感卫星影像成果为素材,突出报道成果的及时性、观赏性,使读者在获取最新遥感成果的同时,感受到遥感科学之美。封面版式采用“封面”+“拉页”+“封底简介”的独特形式,对标国际主流设计风格,打破传统封面的局限,大幅面展示遥感卫星性能和中国遥感科学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

参选封面为《遥感学报》2022年第11期封面,影像为环境二号卫星于 2022 年 11 月1日获取的孟加拉国恒河三角洲水陆交接区域影像,展示了该区域丰富的地物类型。孟加拉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重要国家,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汇合地,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一直被灾害、资源稀少、基础建设不足等问题困扰,对优质卫星影像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和孟加拉国建立了进一步的合作共享关系,本期封面体现了中国卫星助力孟加拉国的建设,为其提供影像数据用于应急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



13

应用天然产物(英)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应用天然产物(英)》于2011年8月正式创刊。该刊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为全文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双月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期刊入选2021年和2022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2版,并获西部科技期刊联盟首届西牛奖的“十佳优秀英文期刊”奖项。期刊2021年CiteScore为5.6在植物科学学科482本期刊中排名第71位(Q1), 最新模拟影响因子为4.5。

封面介绍:

黄蕊素萼惹人夸,不谙尘世浣玉纱;

半生浮沉烟波里,一抹繁星映彩霞。

                    —刘洪星

“倩影并非随处见,安居海角并天涯”充分说明了海菜花的稀缺以及地理分布狭窄。独特而美丽的海菜花,集食用、观赏、药用和生态功能为一体,是高原植物中的一朵“奇葩”。它在200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红色名单中的极度濒危物种。最近的研究表明,海菜花中的二芳基庚烷是一种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化学成分,具有-葡萄糖苷酶选择性抑制剂的作用,对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选择使用鲜艳的颜色和线条突出海菜花的优美形状,并将其放置在封面中央,突出其美丽和珍贵的特质,同时展示其特征性的化学成份,以简洁而有力的方式表达海菜花的药用价值。该设计的创意价值在于将一个珍贵的植物和其药用价值相结合,从而引起人们对其保护和研究的关注。此外,在设计中注重突出海菜花的美丽形状和鲜艳颜色,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海菜花的成果创新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方向,为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支持。此外,它具有的食用价值,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用选择。

总之,海菜花是一种珍贵的植物,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价值。该设计的封面强调其美丽和价值,并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方式传达其应用和成果创新价值。海菜花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将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智库类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是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点媒体平台。本刊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的研究报告,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以科学家深厚的科学积累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宏观战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并更广泛、更有效地向社会和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针对“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定位,本刊各栏目文章力求“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国际视野、历史担当”。

常设栏目有:重大专题、战略与决策研究、政策与管理研究、学部咨询与院士建议、科学观察、学科发展、科技与社会、智库观点、智库研究、科技与社会等。

封面介绍:

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为向决策层和社会各界,系统总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刊》于第 6 个年度继续推出品牌系列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并以“科技十年回顾与展望”作为2022年度专刊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深入阐述近 10 年来我国在科技战略、体制机制、科研环境及评价、人才队伍、领域进展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对未来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该期封面寓意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技界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的科技舆论氛围,该专刊聚焦“科技十年”主题,封面以时间通道设计方式,展示科技创新、科技支撑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宇宙核心的螺旋表达,意寓科技界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实现中国科技的纵深发展。

荣获2023年度“科学出版社期刊优秀编辑”(按姓名音序排序):
蔡卓平,《生态科学》编辑部
陈 洋,《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编辑部
丁佐奇,《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
董海荣,《中国物理C》编辑部
何洪英,《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编辑部
贺郝钰,《地球科学进展》编辑部
黄东杰,《热带作物学报》编辑部
李 林,《环境科学》编辑部
李小燕,《天然气地球科学》编辑部
刘素青,《动物学研究》编辑部
刘燕珍,《新型炭材料(中英文)》编辑部
罗 玲,《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编辑部
欧 彦,《自动化学报(英)》编辑部
邱敦莲,《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编辑部
王 岱,《地理研究》编辑部
王育花,《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文彦杰,《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
肖素红,《金属学报》编辑部
谢 巍,《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徐文娟,《无机材料学报》编辑部
徐文琳,《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编辑部
杨美芳,《第四纪研究》编辑部
于信芳,《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部
张 丹,《仿生工程学报》编辑部
张海燕,《干旱区科学》编辑部
张济明,《中国运筹学会会刊(英文)》编辑部

张 莹,《液晶与显示》编辑部




祝贺以上获奖期刊和获奖编辑!

地址: 天河区龙口科技大厦7楼
Copyright © 2020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版权所有
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粤ICP备20035312号  技术支持:力洋网络有限公司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